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我市积极探索残疾人日间托养服务的“江门模式”社区康园中心,残疾人的“阳光家园”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8-11-05 12:50:40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市残联举办“我秀,我快乐”康园中心展能活动,丰富学员精神文化生活。学员正在做手工。学员在阳光小店里整理货物。学员正在种菜。学员在清洁卫生。市残联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社区

市残联举办“我秀,我快乐”康园中心展能活动,丰富学员精神文化生活。

学员正在做手工。

学员在阳光小店里整理货物。

学员正在种菜。

学员在清洁卫生。

市残联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社区康园中心进行星级评定。

在新会北门社区康园中心的阳光小店,康复学员当店员,与顾客“亲密接触”;在江海区天佑庇护中心的启爱面包坊,康复学员与师傅一起做蛋糕,产品对外发售;在爱心义卖活动上,康复学员做的手工作品,被抢购一空……可你知道吗?这些康复学员能回归社会,离不开我市残疾人日间托养服务啊!

2011年,我市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在全省率先建立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托养制度,构建了多元化的托养服务体系。

2013年,我市被评为全省第二个“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

2017年,市残联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江门市残疾人社区日间托养服务标准》,并于3月1日起实施,这是广东省残疾人托养服务领域中的首个服务标准。

2018年,在全省首次开展社区康园中心星级评定,实现了全市康园中心提质增效……

创新,是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键词。我市积极探索残疾人日间托养的“江门模式”。在各项创新机制的激励下,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康园中心96家,实现全市各镇(街)康园中心服务全覆盖,每年为2100多名有需求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社区日间托养服务。创新性的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多次受到了上级残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予以推广。

A 创新管理

提升社区康园中心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走进社区康园中心,正做手工的康复学员热情地向记者招手打招呼。当记者给予回应时,他们笑得更灿烂了。

社区康园中心是我市设置于社区层面,就近就便为就业年龄段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看护照料、康复及技能训练、社交与康乐活动、辅助性就业等综合性服务的公益性日间托养服务机构。2017年,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完善社区康园中心网络建设,全市每个街道(乡镇)至少建立1个社区康园中心”列入十大民生实事予以重点推进。目前全市共建成96个社区康园中心,把服务延伸至基层,提前完成省政府要求“各镇(街)社区残疾人托养服务全覆盖”的目标任务。

对于残疾人托养工作,不少承接服务的社会机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服务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对社区康园中心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多,个性化服务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急需一个符合全市实际的服务标准和较高的管理标准来规范现有机构。2017年,《江门市残疾人社区日间托养服务标准》应运而生。管理标准化,有利于“管”好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

“《标准》的出台,目的是以服务规范引领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园中心总体服务水平提质增效。”市残联综合业务科科长阮美兰说。《标准》对社区康园中心的场地与设施配套、人员要求、管理制度提供了直观、具体、明确的指导。对政府和服务机构来说,是“双赢”,既有利于政府对服务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又能帮助不同岗位人员快速、系统地掌握工作要点和服务流程,从而有效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对新建社区康园中心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直观、具体、明确的指导,起到引领式作用。

“这个《标准》正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它的出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契机。”江海区残疾人实训基地(天柱庇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天健社工机构副总干事杨华波坦言,在机构成立之初,他们对如何规范康复服务有很多疑问,还曾去过东莞、中山相关机构学习。看到这个《标准》,简直醍醐灌顶,让他们对残疾人康复的管理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他们结合实际,建立该中心个性化管理体系。

新会北门社区康园中心项目督导凌波仙子表示,社工的流动性较大,《标准》对各项工作都进行规范,即使人员流动,也能保证服务质量。

B 创新评星

激发机构活力,树立服务品牌

在天柱庇护中心的庇护工场,身着统一服饰的康复学员围坐在桌子旁,完成手工作业;在启爱烘焙坊,学员在面包师傅指导下做蛋糕;在陶艺坊,学员在完成陶艺作品;在农艺坊,学员将菜苗插进土壤里,再浇水……近40名学员各司其职,社工则在一旁指导,其乐融融。

在市、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年轻社区康园中心逐渐成长,被评为四星社区康园中心。此外,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蓬江区周郡社区康园中心、新会北门社区康园中心等7家机构,也被评为四星级残疾人日间托养机构。

8月13日—25日,市残联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江门市知行社会工作评估与发展中心,按照《江门市残疾人社区日间托养机构星级评定标准》要求,对全市第一批申报评星的32家社区康园中心分别进行评审。经市残联复核确认,认定四星的社区康园中心7家,认定三星的社区康园中心4家,认定二星的社区康园中心10家,认定一星的社区康园中心6家。

星级评定结果与社区康园中心配套资金挂钩,原来社区康园中心统一按每人每月400元运营经费标准配套。评星级后,补助经费配套标准将相应提高,一星级500元,二星级600元,三星级700元,四星级800元,五星级900元。这对于社区康园中心来说,是一大利好。

“我们的经费更充足,这有利于我们为学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凌波仙子高兴地说,出勤学员每天有10元补贴,一个月22天出勤,只剩下100多元来做服务,经费明显不足,只能用其他项目的钱来补贴。评为四星级后,补贴标准提高了,就能开展更多元化的服务。此外,这对自身也起到鞭策作用,更利于树立服务品牌,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创出值得推广的好经验和做法。

对此,杨华波也“点赞”:“从《标准》的出台,到评星,政府和残联对社区康园服务中心的发展规划是很完善的。评星级后加大资金的投入,促进服务内容增加,这样才能顺理成章提质增效。”

“每家机构配套经费是与其星级挂钩,而且对获得三星级以上的机构,市残联还将一次性给予3万—10万元奖励。通过这些措施激活了机构的活力,促使机构有内在动力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这是提高全市社区康园中心整体水平的有效措施。”阮美兰表示,目前各市、区残联积极督导各地社区康园中心对标《服务标准》以及《星级评定标准》开展自查,不断对硬件建设、人员配置、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自我完善,我市社区康园中心服务网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C 创新服务

服务多元化,满足个性化需求

下午4点多,阿好协助师傅做完蛋糕后,还负责相关的清洁工作。她是中心清洁组的组长,负责中心的清洁工作,还加入做蛋糕、舞蹈等兴趣小组,每天都过得好充实。阿好属于3级智力障碍,3年前的她待在家里,什么都不会做,洗碗一周能用完一瓶洗洁精,而如今,家人明显感觉到她的变化,会做家务了,“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当记者问及到社区康园中心后有何变化时,阿好答道:“学到很多东西,还有我做事细心了,也有责任心了。”

在社区康园中心,像阿好一样逐渐康复的学员还有很多。这得益于社区康园中心开展的多元化服务,让每一个学员都能发挥特长,实现个人价值。

“除了职业训练外,我们把机会给每一个学员,他们可以在不同时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职业训练或加入兴趣小组,包括园艺、家政、陶艺、烘焙、特色手工、模拟超市、理发、呼啦圈、健身操等。”杨华波介绍道,该中心提供“五位一体”的康园服务,包括日间照料、康复功能训练、技能训练、辅助性就业、康乐文体活动等。

从2018年1月至今,新会北门社区康园中心开展恒常康复与技能工作,链接21种加工品对学员进行日常训练。在主题课程中,结合学员的需求每周开展烹饪、植物种植、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文化教育、康复理疗等相关课程。在康乐文娱活动中,开展文艺表演、体育锻炼、志愿在康园、生日会等活动,让学员得到全方位的康复训练。

我市根据残疾人的需求、爱好,结合本地机构的资源优势,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容,展现丰富多彩的服务特色,如市残联将托养机构文化建设纳入江门市残疾人“文化节”活动内容,为市内社区康园中心配送文体康乐器材和书籍,引导其积极组织残疾学员开展文体康乐活动和读书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我秀,我快乐”全市残联系统社区康园中心展能活动,丰富学员精神文化生活,展示托养机构教学成果,并通过现场观摩和媒体报道,让更多市民了解残疾人托养服务;蓬江区建立学员生日会制度,推行“一中心一特色”活动,开展以情景剧形式的普法进康园活动等;江海区大力推广适合于智力残疾人的特奥活动,开发启爱面包坊、陶艺坊、园艺坊等项目;鹤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利用社会助残力量打造开心农场农疗项目等,服务形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各具特色。

“多元化的服务,能满足康复学员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得到锻炼,各项能力也不断提升。”阮美兰如是说。

D 取得成效

专业康复,促残疾人回归社会

每天早上7点,良仔都会独自在公交车站等车,7点半左右到达北门社区康园中心的阳光小店“上班”,他通常是第一个到达的学员。2014年,患智力障碍的他来到该中心,经过几年的训练,从不会干活到做事麻利,他的能力逐渐提高。2018年上半年,他来到阳光小店,开始便利店店员的工作,在这里,他需要进行搬运、铺货、清洁等工作,还要与前来购物的街坊邻居打交道。他每个月能拿到450元的辅助性就业补贴。

“价格标签这样贴才是正的,知道了吗?”患有肢体残疾的阿珍是阳光小店的副店长,她全面负责店铺的营运,还要指导新学员的工作。从自卑到自信,从做事慌张到淡定,4年的康复经历让她重新融入社会,经评估,她已具备到社会上就业的条件。

阳光小店开在北门社区,附近是居民区,这里与普通的便利店没什么两样,商品种类繁多,而在这里服务的大多数都是康复学员,这是康复学员与社会接轨的尝试。

“我们希望每个康复学员都能到社会上就业,阳光小店是残疾人士就业体验服务平台,完全社会化运营,康复学员直接面对的是街坊,相当于回归社会的尝试。”凌波仙子介绍,目前有11名学员在阳光小店进行恒常培训,有8名学员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收银系统操作,独立运营管理小店。阳光小店提供接纳和信任的工作环境以提升残疾人就业技能及就业自信心,促进残疾人提升交际能力与销售技巧,使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推动残疾人就业,倡导社会残健共融,以有效的运营模式解决社会问题。

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是市级精神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又是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向社区过渡的中转站。该中心副主任吴淑华介绍说,中心的服务对象为社区精神康复者,以蓬江、江海两区的社区精神康复者为主。在便利店、手工加工坊、厨艺坊等特别设计的训练环境中,提供精神康复专业指导,开展精神疾病院后强化职业治疗康复训练。按照服务使用者的个人需要和选择,通过个体化的设计,针对性编排各种有目的的训练活动,发掘个人优势和潜能,使他们重获生活、工作及闲暇所需技能,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投入个人生活的角色,过有意义的生活。这些职业技能训练不仅可以让患者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沟通,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杨华波表示,就业是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帮助学员就业是他们的小小目标。天柱庇护中心对学员进行一系列职业训练,当学员成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对接企业去试岗,目前已有一些学员成功就业。

据悉,市残联将于11月10日在汇悦大融城举办“我秀我快乐”2018年全市社区康园中心展能活动,这个活动将为广大社区康园中心学员提供一次全面展现自己的机会,是每个社区康园中心展现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成果交流会,也是向社会各界展现广大残疾人自信、阳光、共享、共建的精神追求和成果的答谢会。

“社区康园服务,目的是帮助残疾学员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价值能力,增加其融入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阮美兰说,近年来,市、区各级残联大力推动社区康园服务提升,通过开展多元化、个性化而且行之有效的服务,为残疾人铺设了一条回归社会之路。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银换 通讯员 黄剑敏 实习生 江旭辉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jmnews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